首页

SM女王调教视频

时间:2025-05-29 14:10:03 作者: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小树苗” 浏览量:34493

  【新闻随笔】

  最近,大学陆续发放录取通知书。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录取情况,从中不难感受到高校专业“冷”“热”切换之快。总的来说,土木工程、外语、金融、对外贸易、管理类等曾经热门的专业在近几年遇冷,高招录取中不同程度遭遇降分,有的学校甚至不得不选择缩招。而反观一批新工科专业则“高分出道”,表现火热,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

  昔日的“热门”爆冷,过去不曾被关注的专业成功翻红,对于高校专业的冷热切换,人们虽已不再新鲜,但依然对该话题保持着关注。从高招季到就业季,关于高校专业的新闻总能引起不小的讨论。人们试图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感知风向的变化,并以此修正自己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家中考生的志愿填报、职业赛道的选择。

  专业本身并无绝对的冷热之分,公共话题中所言的专业冷热,其实更接近于反映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的指标,更直白地说,也即就业前景。而这又与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息息相关。当一个专业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且容纳能力强,那么自然就会吸引更多人报考,并最终表现为走高的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也即“热”。反之亦然。

  仅以就业前景来对一个专业作出定义,当然是片面的。不过,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求稳心态强烈的现实背景下,人们对专业的选择赋予就业前景这个指标以更高的权重,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追高”总有“踩空”的风险。任何专业和行业发展都有自己的周期,当初的热门专业不一定在几年之后还是“香饽饽”。特别是,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与之相关联的专业调整也将更加频繁和显著。

  尽管人们对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强对应的思维惯性依旧存在,但事实上,过去那种一考定终身,考什么干什么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而出,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持续颠覆着我们对职业的认知和想象。在未来的竞争中,大学几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高阶的认知能力、学习迁移能力、通融见识、宽广视野等可能更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与其焦虑专业选择,不如重新思考并设定自己的成长目标与规划。以专业为基,但又不为其所限,在关注就业的同时更关注个人长远发展,尽可能拓展个人未来发展空间。

  对于高校来说,则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打下深厚的基础,积极回应专业焦虑背后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期待。此前,不少高校公布了本科生转专业“新政”,进一步放宽了专业选择的相关限制,比如允许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转出“零门槛”且可转多次等。这些充满弹性的调整将有助于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容错空间,让他们拥有更多实现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机会。如何进一步畅通专业间流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通识教育,等等,显然,等待我们破解的难题,还有很多。

  (光明日报 作者:莫洁) 【编辑:陈海峰】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港澳地区外国旅游团今起入境海南144小时免签

截至9月28日,海南岛内三大机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琼海博鳌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境外客运航线61条,其中海口37条、三亚23条、琼海1条,连接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32个城市。(完)

“李宁杯”2024第一届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呼和浩特开赛

一是,保障期间灵活。国寿鑫颐宝两全保险分为10年、15年和至被保险人年满55周岁的年生效对应日止、至被保险人年满60周岁的年生效对应日止、至被保险人年满65周岁的年生效对应日止五种保障期间,投保人可在投保时选择以上一种作为合同的保险期间。

习近平复信非洲学者

梅亦表示,去年江西省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近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5%、68%。今年春节假期,江西文旅市场全面实现“双增长”“开门红”,接待外省游客近1700万人次,首次占比超50%。

【履职一年间】全国政协委员粟斌:做细做实 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3)22日计划停运21列:襄阳东开G1134/1次、广州南开G1140/1次、宜昌东开G1138/5次、广州南开G1132/3次、广州南开G1152/3/2次、南阳东开G6692次、郑州东开G7909次、南阳东开G1151/4/1次、深圳北开G1040/1次、襄阳东开G6868次、汉口开G6815次、十堰东开G1042/39次、广州南开G1136/7次、宜昌东开G1146/3次、贵阳北开G2690/87次、盐城开G2688/9次、广州白云开G1156/7次、巴东开G1158/5次、广州白云开G1118次、石家庄开G423次,南宁东开G424次。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上海上演老舍的《茶馆》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举例说,“数据赋能”会提升普惠服务精准度。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创新应用持续提升重点民生领域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性,在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数字创新应用,能够为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企业等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定制服务。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